「高齡化」是台灣社會存在已久的社會議題,在晚婚、少子化的情況下,高齡化的速度也將越來越快,光是台北市裡年滿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經超過44萬,佔了整個台北市人口比例的11%,等於十個人裡就有一個老年人,社會局也表示這樣的趨勢正持續成長。

面對到高齡化日益加重的情形,年長者的照護問題實是需要關注的議題。目前常見的作法是將年長者安置在大型安養機構,或是與兒女同住、就近照護,又或者是聘請看護。但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幫助年長者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質?

台北市自103年起推動的「銀髮共餐」是一個很好的行動,藉由共餐吸引社區的年長者,從家裡走出來與鄰居好友有一起吃飯的精緻時間,讓年長者能更多與人互動。這還能形成年長者之間的社區聯絡網,彼此互相關懷、照顧,甚至有哪些長者沒有來用餐,他們還會主動關心。到106年至7月底止,已經累計受益人次達888,194人次。

照片來源:http://pics.ee/1144t

◎年長者有哪些需要?
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求層次,年長者同樣也會有。當我們只是將高齡化、長照視為問題,卻沒有設身處地去思考年長者的需求時,我們就容易停留在只是幫助老人家維持健康、有基本生活起居。但卻忽略掉,年長者同樣有情感交流、與人有連結,也期待能對別人有幫助的需要。

就如聖經裡有一句名言:「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講到的是人與人之間合作與連結的重要,因為上帝創造人的時候,並沒有要人過著獨行俠的生活。事實上,當人長期失去與人的互動時,反而會產生很多身心疾病,造成更多問題。

柯文哲市長也在自己的臉書上表示:「我認為,將長者照護回歸社區、建立具有情感連結的共餐據點,用群體照顧個人,才是有效率且人性的作法。」正是點出現今長照裡所缺乏的部分。

◎我們應如何看待年長者照護?
面對年長者的照護,我們應當改變「年長者」等於「需要被照顧的族群」這樣的觀念,他們同樣需要和人有連結、也需要能對人有貢獻、可以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維持健康與正常飲食只是基本需求,我們更應致力於,幫助年長者們能走出家裡,多一點與人連結互動,也找到他們能夠作的事、將他們寶貴的智慧與經驗可以傳承下去。讓老人不只活得健康、長久,還能活得快樂、有價值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