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年1月13日是故總統蔣經國逝世30週年的日子,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這是一位曾經在台灣政壇呼風喚雨近40年,現在卻擁有兩極評價的前台灣總統。」

 

有人欣賞蔣經國的操守、建設台灣的努力與魄力,稱讚他親民愛民,是民主舵手。根據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民調顯示「歷任總統何者對台灣的貢獻最大」,蔣經國以53%的支持度名列第一。

 

  

 

但也有人批評他是獨裁統治者,整肅政敵、嚴重侵害人權,晚期的政治改革,是在國內外民主力量的壓力下被迫進行。 柯文哲在此提出一個思考點:「即使是個獨裁統治者,為何在去世多年後,仍獲得不少人懷念?」

 

不論其在歷史的功與過,不能否認蔣經國曾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和大陸探親,甚至讓反對黨有發聲機會。柯文哲說:「當年蔣經國順應潮流,所做的努力對台灣民主是有貢獻的。」

 

何謂的「順應潮流」?

1940年代以前,社會在科層制底下得以快速發展。當人民順應,整體經濟提升,促使人民更加信服,以至於領導者個人的人格特質顯為重。

 

  

 

但是到了196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早期,你會發現領導者不再只能憑靠個人魅力或魄力就能帶動群眾,中央集權不管用,而是需要依照不同情境(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因素)考量最佳的領導方式。

現在呢?1980年代後,你會發現人民想跟隨具有願景,能夠激勵鼓舞人心,且有務實行動和策略的領導者。

 

每個人都有領袖特質,但卻不是人人可以做領袖。我們會發現:在上個世代是好領袖的人,不見得在這個世代是。如果領袖不持續學習,可能只能在這世代作跟班。若要培養自己有能帶領跟隨者的領袖特質,我們不可忽略這些要素:

 

  1. 看重自己的角色

俗話說:「治國必先齊其家。」而《周易》裡說的:「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意思是父盡父道,子盡子道,兄盡兄道,弟盡弟道,夫盡夫道,婦盡婦道。當每個人看重自己的角色,並且對於自己角色定位的界線有清楚的認知,那麼這個家就好了。身為一位領袖,他必定懂得先管理好自己。

 

  1. 建構系統性思維

一個領袖不能只看見「點」,需要有看見「面」的思維能力。才不會一味的解決問題,而無法創造新局。曾擔任蔣經國14年秘書的宋楚瑜透露,蔣經國做事最重要的三原則分別是:

A. 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B. 要做什麼?如何做?

C. 明白這些事為誰而做。

這樣思考其實就在建構系統性思維的習慣,因它絕非一夕擁有,而是需要從每件小事上刻意練習。

 

  1. 拓寬格局,成為有願景的人

好比一位將前往英國的旅人,他不會搭上往美國的航班,但卻可能選擇上一艘環遊世界的渡輪。倘若我們有一個大格局的願景,那會吸引人自發性的想跟隨。

 

 

  1. 願意成全他人,創造共好的環境

從共好到共榮是能讓每個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及舞台,發揮他們擁有最大的特質及才幹,並且支持、成全彼此,不擔心別人的光輝高過自己,如此ㄧ來這個環境能夠共創更偉大的願景。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