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五分組,將在今日(20日)舉行第四次會議,

討論緝毒政策與毒品重刑化政策之檢討。

其中國是委員、宜蘭監獄管理員林文蔚提議要將吸毒除罪化,

將「毒品」一詞正名為:藥物(Drugs),並將藥物改由國家公賣制度製造、販賣。

並指出政府在反毒和減害的經費使用上,

花了太多在成效不彰的各種廣告宣傳以及各種方式的宣戰、講習裡。

下載  

照片來源: http://www.nownews.com/n/2017/04/20/2490818

 

正名不正名

確實在國外並沒有「毒品」一詞,但在華語系國家立法限制視為「毒品」的藥物,

有一大原因是它會使人產生幻覺而使行為變得無法預測,

且有可能產生生理或心理的成癮性,兩者皆不容易處理。

因此譯成:「毒品」,讓人清楚明白這些藥物對人的危害,使人有更高的警覺性,

是相當適合的。若換成中性用詞的「藥物」,會讓人容易輕忽而濫用,

對於年輕族群來說,將更容易因為好奇而去嚐試,問題可能不減反增。

 

反毒成效不彰


委員指出很大的弊病,就是政府花大錢在成效不彰的廣告宣傳與講習,

這是很中肯的。在教育系統裡的反毒講習與各項反毒比賽,

大多只是例行公事、公告周知,長年下來只是因循舊事、並未改善;另一方面,

近期滿天星反毒陣線(註1)披露出許多政府單位倡導娛樂性用藥(毒品)的具體事實。

這樣一面反毒、一面鼓勵用毒的現象,讓蔡英文總統曾宣誓過的:

「只要我做總統一天,反毒是第一要務」,顯得格外諷刺。

 b675d6ee683d2159d9f426b17bfe3262  

照片來源:https://goo.gl/VR3BZj

 

如何找到出路?


目前關於毒品懲治的討論方向,大多著重於用毒者如何安置、販毒者如何重罰,

但俗話說得好:「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更應該去思考的,是如何讓人不會想去用毒?

如何從下一代開始,對毒品能夠不感興趣?

既然廣告宣傳與開演唱會,不能讓人想要遠離毒品,我們更應該著重的,

是在教育上去改變,能夠讓「反毒」的觀念有效地進入人心,

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致力於建造每個人有健康的身心狀態,不會想去倚賴毒品,

才能根本性的解決問題。確實,如何幫助用毒者能戒毒成功是重要的課題,

但是如何預防並保護下一代遠離毒品的誘惑,有正確的觀念、

好的人際關係、有盼望的未來,會是更值得去投資心力的方向。

S__18333702  

 

註1:https://kairos.news/67269https://kairos.news/67411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