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會考剛結束,國中生將直接面臨升學問題,即使目前技職教育體系在專業領域裡更有優勢,但在選擇升學上,家長仍普遍傾向將孩子推向高中體系,若孩子想讀技職而放棄高中,
甚至有可能引發家庭革命,為何如此呢?
 
◎社會傳統觀念造成歧視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直是華人社會裡廣為頌揚的價值觀,「三師(醫師、教師、律師)比較高尚」也是台灣社會裡的傳統觀念,
這樣的觀念也很粗略的把學生分成了兩類:[會念書]與[不會念書]。會念書的,就往高中、大學進行學術領域的學習;不會念書的,就往技職體系去,進行實務技能的學習。
這卻形塑了一個刻板印象:「職校是成績差、沒學校念的學生才去讀的」,並且無形中貶低了技職體系的人們,認為學業成績就是評定智力高低的唯一標準。
 
但人的優劣高低、成長幅度是不能單用學業成績判斷的。
 
◎智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 心理發展學家 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表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個範疇,
分別是: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存在。他認為「人的智力」指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單單只有傳統上所強調的邏輯、語文能力。
 
透過加德納的理論,能夠看見,不同的人會有著不同的智能組合來解決問題,並沒有好壞優劣的高下之分,更無關乎身分地位,只是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而已。
 
◎台灣的競爭力逐年下降,問題出在哪裡?
父母、師長、乃至於到社會整體的觀念裡,仍然篤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以致於無論是在升學、就業、工作上,都會帶來影響。
高等教育浮濫開放、大學門檻急速下降,更降低學生就讀職校的意願;技職院校轉型改制、考試決定教育,導致技職體系原本最佔優勢的實作訓練,逐漸被學科知識削弱,未能維持原本的實力,著實可惜。
 
但同樣在美國、在德國,技職教育的專業人士有著相當不錯的收入,也能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他們並非以「讀書」來定義人。問題的根源,仍是在:社會大眾的「觀念」。
◎我們要相信的是什麼?
「讀書」的確是提升自己、充實自己的一個好途徑,無論技職或學術都是,但它不應成為區分人高下的指標。聖經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詩詞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台灣俗語說「行行出狀元」,再再都指出不同的領域與專長都是值得尊重的。
我們無法一夕之間改變社會的價值觀,但至少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學習尊重各種不同專業的人士,給予不同領域的人更多肯定與鼓勵。
技職體系與學術體系各有各的好與不足,需要共同合作,讓尊重與肯定成為一種文化,改變社會與國家的氛圍,台灣會因為你我價值觀的改變,變得更好。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