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是食物鏈中最頂級的獵食者,幾近沒有天敵、沒有剋星,地球表面有2/3是水,然而究竟水佔了整個地球多少質量我們沒有太多證據可以證明,但確定的是,海洋中的生物種類遠遠大於陸地上所知的生物,這還不包含深海裡未知的生物,要知道這廣大的海域跟地球上的生物有著極大的密切關係。

關於海洋的幾個事實:

一、人類大量垃圾流入海洋
人類每年丟棄 1,300 噸塑膠垃圾到海裡,不經意亂丟,還有牙膏、洗衣服等產品產生的塑膠微粒流入排水孔,以及最主要是製造垃圾的速度遠遠大於回收的速度,有許多垃圾還來不及掩埋就流入大海,雖然數量到底有多少很難精確計算,但肯定是非常驚人。2014 年一項研究發現,海洋裡共有超過 5 兆件塑膠垃圾,其中 92% 是不到 5 公厘的微粒塑膠。

隨著洋流的交流匯集,海洋垃圾已經在三大洋中形成超級「垃圾海」,目前全世界三大洋中大約形成了五大垃圾海,且幾乎每10年就增加一倍的面積;其中太平洋的垃圾海面積超過一百三十九萬平方公里,規模之大,約是台灣島面積的39倍,這些垃圾來自於環太平洋的每一個國家,亞洲地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無一例外。下圖黃色點即為垃圾匯集處。

1.垃圾直接危害海洋生態
在海洋健康指標組織(Ocean Health Index)的文章中,記載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報告指出,過去10年來,海洋生物遭海洋垃圾而纏繞致死與誤食致死的情況上升了四成。在他們所檢視的280篇論文報告中,有超過一半的報告記錄到生物纏繞與誤食的情形,遭受衝擊的生物數量共計有46,000隻之多,共計有663種生物。

2.影響物種遍及全球
目前已受海洋垃圾纏裹與誤食海洋垃圾影響衝擊的物種包括,所有已知的海龜種類,一半的海洋哺乳類物種,以及1/5海鳥種類。且衝擊中超過8成的衝擊都與塑膠廢棄物有關,約有一半的北方海燕胃裡含有超過0.1公克的塑膠;在英吉利海峽採樣到的重要經濟魚種有36%的個體吞食塑膠;在挪威有83%的龍蝦個體中也發現塑膠細絲。

對鳥類而言,牠們獵食仰賴視覺和嗅覺,藻類會依附在塑膠上並釋放二甲硫醚,此物質會讓海鳥聞起來誤以為海平面那一層塑膠下有獵物群聚。然而牠們俯衝而下進食後,攝取的不是充滿營養的甲殼類等生物,而是一堆無法消化的垃圾。

對鯨魚而言,仰賴吸食大量浮游生物維生,卻吸進了大量的塑膠微粒,導致牠們漸漸無法消化、無法進食、身體機能失常,最終只能慢慢的死去。

3.台灣海域也深受其害
2015年12月在高雄西子灣發現綠蠵龜屍體,經解剖鑑定,這隻還沒有生殖能力的幼龜胃部竟然有結團的魚網及塑膠碎片。同年六月一隻領航鯨擱淺於台中梧棲海邊,解剖後發現胃部竟然有垃圾袋無法消化,進而造成死亡。該年十月嘉義東石海域也發現肚子裡有大量魚網及垃圾的抹香鯨擱淺。這些並非單一年度的個案,從過去幾年的紀錄中還有許多海龜受傷、死亡的事件,都跟海洋垃圾有關。

二、化學物最終回到人身上
美國食藥署(FDA)每年檢驗,鯊魚、旗魚、鮪魚等大型魚類,毒物殘留值都超標上百倍,就連沒有工商業發展的極地,企鵝排泄物也驗出致癌劇毒戴奧辛。重點是這些化學物最後還是會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微小的海洋生物如磷蝦會把微粒塑膠當浮游動物吃掉,然後,磷蝦又被魚纇吃下肚,然後眾所皆知的是魚類最終又被人類吃下肚。

還有更可怕的,就是海鹽。研究人員測試來自 8 個國家的16 個海鹽品牌,僅有法國的海鹽沒有驗出塑膠微粒,即便塑膠微粒的比例不高,還不清楚對人體是否造成危害,但有幾個值得我們面對的問題:

1.面對可能潛在的慢性病
海洋垃圾是現在進行式,擔心多年之後慢性病出現。

2.將垃圾留給下一代
觀光區、海邊、以後的孩子看到的不再是山川壯麗的景色,而是垃圾隨處漂流的光景。

3.海洋生物滅絕,食物鏈平衡堪慮。
我們無法想像海中少了某些物種會有什麼影響,不只是我們少看到一種珍貴的海龜而已,可能聯動的是食物鏈失衡,世界經濟論壇更做出聽來不誇張的預測:「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將比魚多。」

三、現在就必須做出回應
1.更多國際企業的回應與支持
"澳洲"兩大超市巨頭之一的Woolworths,針對澳洲研究人員遇到一隻飛鳥從天而降,而且肚子裡頭都是塑料的新聞,做出了決定:「在未來12個月內,新州、維州和西澳境內,我們將逐步禁用塑料袋,改用成本更高的環保袋。」將來有錢也買不到塑膠袋,此舉令人嘉許的是該企業棄塑膠,改用成本較高的環保袋,連最大的競爭對手Coles也宣布跟隨Woolworths的禁塑決定。

"法國"更霸氣,法國頒佈「塑膠袋禁令」
法國政府宣布將在 2020 年前所有免洗餐具 50% 必須是可在家裡推肥的生物來源材料製成,2025 年比率提升到60%。其實早在2002 年孟加拉發生塑膠袋堵住排水系統導致水災事件後,法國即禁止使用塑膠袋,是全球頒布的第一個塑膠袋禁令。還有許多國家的企業也都決定減少塑料生產,要拯救海洋,但仍期盼有更多企業加入。

2.身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做什麼?
A.政府政策改變
明文規定,減少塑膠原料的使用及生產。

B.努力推動基層跟中央合作
在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地方漁民自主性打撈垃圾,或是鄉鎮地區自組淨灘隊伍、海洋救難小組等。但遲遲不見中央作為,台灣原訂成立「海洋委員會」也臨時喊卡,51位立委提議擴編成「海洋及漁業部」,至今未果,看不見中央政府解決議題的行動。倘若中央官員、地方政府、基層單位、民間都能層層合作,方能更有效推動拯救海洋的相關政策。

C垃圾減量,從你/我做起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淨灘活動,若沒有設法減量、做好資源回收,不過是在玩你丟我撿的遊戲,需要從地方政府開始,宣導拯救海洋的觀念。少用一次性塑膠產品(例如:免洗餐具),尋找可行的替代材料,多使用可回收、多次利用的設計產品。

海洋垃圾最終不只留在大海,相關化學物質更可能進我們的胃裡,事實上我們不是在拯救海洋而已,這關乎我們的健康,還有我們留給下一代的環境,希望不會太糟!

資料參考:
PS泛科學http://pansci.asia/archives/41150
環境資源中心http://e-info.org.tw/node/94154
科技新報https://technews.tw/2016/09/26/france-ban-plastic-bag/
Greenpeace綠色和平(台灣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greenpeace.org.tw/videos/1572309429467543/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