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血觀音》的經典台詞:「這一切,我都是為你好。」電影中的母親對大女兒這樣說,並說了一輩子。 

 

大女兒一生照母親的意思度過,生活如同魁儡般,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只能暗自嘀咕:「為什麼我活得不像人樣?」什麼是「活得像人樣」?

 

  

 

常聽見:「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情感和價值觀。而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所產生的行為、結果負責任。在孩子年幼時,人身安全、經濟都尚未有能力獨立,需要父母的管教及保護,以至於孩子可以健康且長大成熟,並成為能夠承擔責任的個體。

 

但是許多父母愛子女心切,從小就把孩子該學的才藝、讀的科系、學校都安排設定好了,除此之外連交友圈都緊緊把關,深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接觸到壞朋友。為了讓孩子能專心在學業上,該做的家事、犯錯要收的爛攤子、做人處事的難題,都先擺一旁,之後長大遇到再說就好。而真等到孩子長大,父母卻發現孩子還不夠成熟、父母放不了手,因此孩子所選擇的職業、伴侶也都必須經過父母的篩選及同意。

  

 

保護孩子的心不是問題,而是怎麼愛的問題。若愛孩子的方式是出於父母的恐懼及不信任,那麼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呈現出來的樣子,永遠都會是你所害怕、擔憂的那樣。不單是你的孩子長不大,你也無法成為一個成熟的父母,只能把小孩當作自有財產,步步驚心。

 

不清楚正確界線的關係往往變成互相傷害,在這樣管教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1. 想離家越遠越好

父母的掌控可能把孩子推得更遠。許多孩子上了大學或是當行動能自主、生活有經濟能力時,他只想逃離掌控,追求不被管的自由。倘若他離不開家,甚至以撒謊、隱瞞的方式躲避父母的關注。

 

2. 背上不孝的罪名

孩子只能照著父母的話做時,心中會不平衡,因為無法自己做決定而感到不快樂或憤怒,卻又擔心自己不符父母期待,他們會傷心失望,好像父母把我照顧到大,不依照他們的意思就代表忤逆、不孝,因此在這矛盾下繼續壓抑自己。

 

  

 

3. 沒承擔力的媽寶

即便父母再怎麼愛孩子,父母也沒辦法永遠陪在孩子身旁。當孩子沒有父母在一旁的保護提醒,即便他的年齡已是壯年,又怎能保證他的心智與年紀一樣成熟呢?會不會孩子只學會對父母交差,卻從不懂得為自己負責呢?畢竟在父母的遮蓋下,他沒真正學過、痛過、跌過。孩子長期下來只需要完成爸媽的期待和交代就能得到生活所需,而在這樣的模式下,他不需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失去獨立的本事。

 

  

 

太掌控,會傷到人,尤其是親密關係

所謂傷害,不單是對兒女、配偶,也包含對自己。

其實絕大多數掌控型的人有著許多正面的特質,比如:認真、負責、積極。他期待他的生活有美好的樣貌,正因如此,面對他所在乎的人,他會跨越應當的界線,將他認為好的強加在對方身上,因此成為所謂的「掌控」。但當別人拒絕他時,他就覺得受傷,認為自己的一片好意不被人接受而感到心碎。這樣的人他的眼光及思維常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對於他尚未真正瞭解的人事物加以評論或否定。

 

掌控型父母也曾是小孩

這意謂著可能你現在受不了父母的掌控,但若不刻意保守自己的心思意念,未來也可能成為另一個掌控型的父母。你所給的是掌控的愛還是成全的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人與人的關係裡學習,而不是以愛為名無限上綱。一個人有沒有變得成熟一點 ,從他愛人的方式就可以知道,下面六個方向來自我檢視:

 

1. 學習設立界線

懂得認識、尊重自己的人,會以正確的方式向人表達自己的原則,而非沈默壓抑或是突然爆走,因為你不曾說,別人並不知道你在意的是什麼。同時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才會看重別人的界線。

 

2. 學習正確的表達

得不到想要的,就以情緒勒索人,這樣造成人與人間不對等的溝通,因為始終被你情感勒索的都是真正關心在乎你的人,因此我們要刻意注意自己是如何表達的。

 

3. 學習為自己負責

遇到關係的衝突或是不想面對的情況,不是逃避。即便失敗、犯錯不是推卸責任,而是讓挫折成為繼續成長的墊腳石。

 

4. 學習感恩

你可能常聽見有人說:「你給的不是我想要的。」試想:如果只給你你想要的,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謙卑的人懂得感恩及學習。

 

  

 

5. 學習尊重人

檢視自己是不是一個時常抱怨的人?當事情或別人不照著你的期待對待你的時候,你有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嘗試換位思考呢?

 

6. 學習給予

給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當你沒有得到回報的時候,你是否還願意為了對方的益處繼續付出?而你所給的,是你自己想要給的或是你有進一步瞭解對方的需要?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