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綠色和平組織:「每秒有超過200公斤塑膠垃圾被倒入海洋,雖然某些廢棄物能在六個月內分解消失,但有些卻可能在海洋中留存數百年,累計下來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留在海中。」這些由人類活動生產的塑膠廢棄物近年來已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堆積成五個巨大的垃圾島

海洋中80%的垃圾來自地面,其中有15%的垃圾漂在海面,15%的垃圾在海面以下順水流動,還有70%沉積在海底,因此人們可看到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

 

據《Discovery》報導,海鳥受到海洋塑膠垃圾的影響竟高達90%!科學家哈迪斯蒂(Denise Hardesty)表示:「這是個天文數字,鳥兒將塑膠碎片誤認為魚卵吃下肚,還以為自己吃飽了。」

追溯數據報告,發現1960年代腹中有塑膠垃圾的海鳥只有不到5%,但到了1980年代卻激增到80%;科學家預估,到了2050年,比例將達到99%,意思是幾乎沒有海鳥能倖免於塑膠垃圾。海鳥或許不會明天就消失,但牠們正走向滅絕,而塑膠垃圾是他們面臨的威脅之一。

 

 

因此,「減塑」成了全世界政府努力推行的重大政策。例如:英國政府推動垃圾袋隨袋徵收費,法國逐步禁止拋棄式塑膠餐具,美國的眾連鎖餐廳也逐漸引入停用塑膠吸管的政策。

 

但同樣的事情到了台灣,卻演變成「珍奶之亂」?

「回收」喊了數十年,但是你知道嗎,過去50年來,塑膠的使用量增加了20倍,但只有不到9%的塑膠被回收;而所謂的可分解材質往往只是「裂解」,塑膠變得小塊,但塑膠終究是塑膠。

海洋科學界指出塑膠廢棄物在海洋環境中的分解速度比在陸地上更慢,而且這些塑膠容器會釋出有毒物質。並且裂解後的塑膠微粒對海洋生態的危害更大,並且更容易進入食物鏈,最後來到每個人的餐桌上,人類追求「便利」與「舒適」來自於人性,然而這些不是免費的快樂,若在會造成地球過大負擔的範圍內追求,真的會變成自「食」惡果!

 

問問自己,你真的願意為了環境,改變自己消費的習慣嗎?

2018年元月起,令許多民眾都相當有感的事情,就是配合擴大限塑政策,飲料店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民眾若有需要只能花錢購買,希望可以達到以價制量的效果。

為了實現「無塑海洋」的最終願景,同年213日,環保署進一步提出塑膠製品減量的具體時程,包括2019年七月起,禁止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賣場、連鎖速食店等之餐廳提供內用客人一次性塑膠吸管。這的確跨出「減塑」的一步,但坦白說力道還是太弱,在「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中,塑膠吸管要到2030年才全面禁止店家提供,而吸管「外帶」部分要到2025年才有限制。而且此政策一下,居然還有台中市某家果汁業者說:「可能要先囤積吸管,免得以後買不到。」這樣的發言讓人困惑。恐怕,這十幾年間還有上億根來自台灣的吸管進入海洋,這是我們對自己的寬容,對海洋的無情。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感嘆表示:「還要反對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立法?」全世界推行「減塑」的同時,你心裡擔心的是否只是「如果我的生活習慣得因此改變,怎麼辦?」事實上,某些一次性塑膠確實可以用其他材質、其他飲食方式取代,而且真的不會太麻煩。就像保麗龍杯,台南於2013年帶頭禁用,久了消費者也就習慣了。

 

 

為什麼最後環保議題歪掉了?

當環保署於2018213日公布「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的「減塑」規劃,當日網路聲量僅57筆;然而到了610日,一天內就衍生出高達8279筆網路聲量。瞬間引來熱烈討論,只因為環保署官員被問到珍珠奶茶沒吸管怎麼辦,一句「可以用湯匙喝啊!」惹來眾怒。數日媒體報導的竟是「沒有吸管要怎麼喝珍奶!」討論到了最後,似乎都忘了「減塑」的初衷是什麼。

 

 

其實這件事暗暗透露了台灣大環境的一個狀態:

1.     大多數人不怎麼把「減塑」當一回事

2018年元月起,「店家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後,仍有許多民眾甘心花「一元、兩元」買個方便,依然沒有環保意識。而近日新政策公布後,有些連鎖手搖飲店直言:搞不清楚政府的規定。

可見,大多數的人對「減塑政策」不感興趣,可是如果議題加上「官員又講幹話」,大家就有興趣了!幾曾何時,我們對新聞的觀注,取決於有多少空間能讓我罵政府,好像為了批而批、罵而罵,卻不問對於好的政策,我願意付多少代價支持?

 

2.     政府官員是否只為了回應而回應,卻沒有在用腦?

宅神朱學恒表示:「環保救地球是好事,但任何政策跟理想都要符合邏輯!」官員隨口叫人改用湯匙喝珍奶,凸顯官員的荒謬與毫無配套。有些官員想的不是環保本身,而是想著要如何順應環保議題做秀來拉高自己的聲望,做事只是要做給人看,證明自己有在關心環境。但是官員要檢視的應該是: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到底有沒有解決問題?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鬧笑話。

 

多數民眾都知道少用或限用塑膠是對的。東海大學副教授柯義龍進一步解釋為什麼限用吸管卻引來

反彈:「以前推動禁菸、戴安全帽的政策,都經長時間溝通、推動。要推動改變生活習慣的政策,得經過論證、溝通與說服階段;限用吸管的論證還不足,溝通也不全面,自然無法產生說服力。」他建議:「折價或減稅,政策才容易推動。」根據研究,獎勵的推動力較大,政府可研議不用塑膠吸管喝珍奶的折價補貼,或者業者不提供塑膠吸管可減稅等,都能讓限塑政策推動起來更順利。

 

肯亞在2017年七月頒布塑膠袋禁令,違反者最高可處4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鍰4萬美元;「塑膠王國」印度,也在今年五月宣布「在2020年前全面棄絕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兩者開發中國家,皆為了環境願意大刀闊斧做出改變。那麼台灣呢?我們可以成為那個監督政府的同時,也為環保責任要求自己的地球公民嗎?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