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輕人走出去或留下來? --海外求職前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JD心視界

 
三倍薪水,國際知名企業就職的機會,升遷制度明確,國際化接軌,這些都是近期台灣年輕人赴海外求職的拉力。由於已開發國家近幾年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社會變動而積極延攬人才的策略,使得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猶豫著離開或 是留下來…...

主計部統計 105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約72萬8千人,較104年增加0.6%,且大專以上程度者占73.4%。
離鄉背井赴海外求職,追尋夢想背後的事實真相是什麼?本文以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實際經驗為例




1.	三倍薪水,然而在三倍物價下還剩多少?
在加拿大的碩士級研發工程師說:「我的薪水一個月約13萬台幣,然而扣稅後,只剩7萬多 (補充:加拿大平均繳稅佔總收入40%),我還要交2萬房租,手機費保險2萬,剩下的錢還要膳食費、生活費、交通費,要很精打細算才能存錢。」國外的高稅收,高房租,外食費用高的三倍物價下,實際的生活品質也受到考驗。


2.	近年來種族問題愈加激烈,治安保障剩多少?
美國舊金山大學生:「今年我這邊不太平安,打開電視兩天就一起槍擊案新聞,有一起甚至是在我學校附近,出門需要上帝保守。」近年來美國的種族衝突,歐洲的難民問題,而衍生的社會問題都是治安的隱憂。另外經濟萎縮,政治局勢改變,這些隱藏社會對立問題逐漸浮出來,甚至出現極端偏右人士,激烈的衝突行為,都是歐美國家治安的不定時炸彈。

3.	文化潛規則,落地有根嗎?
德國慕尼黑華人媽媽:「我嫁來德國30多年,我還是不習慣這裡的飲食,不能接受德國人愛喝酒爛醉的文化。每次我先生(德國人)我女兒喝酒我就會生氣,但他們不能理解。這麼多年,我在這裡除了家人,其實我難有真正知心的朋友。」來到異鄉生活,重新認識和刻意融入當地文化,丟棄從小習慣的認知。文化認知價值觀是從小所處的生長環境塑造養成的,不是哪個國家對錯的標準。也要不對提醒自己是誰?堅定自己的身份認同。

海外求職工作有許多不同層面的考量,然而仍然留下來的台灣人如何面對現況和出路呢?
雖然台灣年輕人需要面對低薪,工時過長,雇主關係,職涯發展受限等等。然而我們不能只看現況,近幾年全世界不論經濟政治社會都在快速的改變,甚至衝擊洗牌我們的認知。面對下個階段的改變,我們需要預備自己成為對的人,不受環境限制。
華人教育下我們總是認為年輕的自己是弱項,經驗不夠,專業不足。事實上,已開發國家因為少子化和高齡化社會變動,更清楚知道年輕人是寶藏,是潛力股,積極祭出許多延攬國外人才的策略。經驗不夠,專業不足,只要有願意學習受教的心,都是可以被訓練培養的。因此我們要用對的眼光看自己,不論是海外工作或留在台灣,都仍要不斷預備自己,以下是一些建議

1.	英文能力
在身處國際村的現在,英文仍是共同的溝通語言,也是獲得華人世界以外第一手資訊的捷徑。英文能力提升,首要掙脫過去考試成績的箍制,偏重文法拼音等細節正確性,而是能善用英文能力去交流溝通和獲得新知。舉凡文章,新聞,真人對話等等,刻意在英文的環境培養口說聽力閱讀的能力,相信英文能力會逐日進步。



2.	系統性思考
在國際情勢瞬息萬變的現在,單一或習慣的思想方式易陷入瓶頸。因此思考模式需要操練以整體,客觀,動態去思考各項問題,這不僅可以克服原先思考的盲點,把複雜的問題簡化,找到接下來新的出路。這項思考能力不只可應用在自己專業的能力,也可以在危機處理,人際關係活用,可以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



3.	團隊學習
在這個世代很難以單打獨鬥來成功,需要跨領域的整合,因此團隊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團隊學習,不僅是職場的工作分配,也是生活中非刻意的學習方式。學習的對象不侷限,包含年齡,職業,位階,專長,都能因為自發性的團隊學習而跨領域的共同成長。

積極培養自己專業能力的硬實力,人際溝通和面對壓力的軟實力,和國際化接軌的英文能力和宏觀視野。一個對的人,不會受環境限制,而是懂得創造優勢。


參考資料:
行政院主計總處 <105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 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2426&ctNode=56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