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8552756227913.jpg

正文開始之前,請先放鬆您的身心、深呼吸、按摩太陽穴,以下有一份簡單的問卷請您作答,回答時請依直覺做答,不要思考太久:

問題一:您是否渴望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問題二:您是否常以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來掩蓋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問題三:請問您是否喜歡人群的熱鬧,但是偶爾需要獨自一人安靜?

問題四:請問您的一些抱負與理想對他人而言常被說是不切實際的?

問題五:請問您是否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作答完畢後,請先記著您答案,稍後會為您解答。

 

最近時常在Facebook上的粉絲專頁,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例如:請問下面的圖片你直覺看到甚麼?下列哪一個人是犯案兇手?……族繁不及備載的檢測層出不窮,無疑地,是粉絲專頁為了要獲得更多流量而想出的新花招,而這些測驗的答案也都以機器人統一回覆。些不論這些測驗的結果的準確性,或許我們能思考一些問題:這些測驗有參考價值嗎?我們的性格與特質就這樣被定義了嗎?

回到前面的測驗,有幾個問題您的回答為「是」呢?如果有兩題以上您的回答為「是」,那就代表……您該認識赫赫有名的「巴納姆效應」。

S_8552756242294.jpg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作巴南效應或佛瑞效應,是一種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之心理現象。舉凡星座、血型或坊間的心理測驗皆能以巴納姆效應做合理解釋。而上述測驗中的題目,多為曖昧不清的敘述,敘述內容也為多數人之心理狀態,因此作答者多半會認為這份測驗是為他量身訂做的。

S_8552756178599.jpg

【我能透過心理測驗認識自己嗎?】

從星座到圖像測驗到人格分析,在坊間與網路上流轉的心理測驗肆意綻放;許多人透過測驗來了解自己,也有人透過這些測驗來為自己遇到的性格問題找到解套,然而這些真的測驗真的能為我們的性格、人格做一個定調嗎?

專業的心理測驗會有符合資格的心理學家為參加者詳細解釋參加者所選擇不同答案的原因,從而幫助參加者更能了解本身的心理素質,但是大多數心理測驗只會顯示據作答者所答而得出的結果,而沒有心理學學術推理過程或臨床統計數據;換言之,我們在網路上所做的各樣測驗,幾乎都不具有任何的公信力與正當性,更不會有專業的學者來做解釋與分析引導,因此,我們只是在「作答」從題目裡面得到的僅是「題目的答案」而非我們的「心理狀態」。

 

【如何自我認識】

由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論中可以得知,人從青少年時期,便開始有「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碰撞與平衡,無論是在家庭中的存在價值、校園裡的人際關係到職場上的定位,都脫離不了這兩者的碰撞與平衡,也進而使人透過大量的心理測驗,試圖找自己的角色與認同感;但是過度認同心理測驗的結果導致的盲從,可能造成我們對自己有「自憐」的心理狀態,而無法有正向的心理發展。

S_8552756203441.jpg

與其在茫茫網路中做各樣的測驗,不如在生活中找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進而從學習、效法的過程中更多認識自己,並且適當的發展朋友圈與人際鏈;在與人的互動中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在團體裡挖掘自己的優點與人格特質,不吝與給予他人肯定,也開放自己的心胸接受別人的讚美與指教!

下次,先別急著做心理測驗看看自己是哪種人,不妨聽聽身旁的家人朋友,或是自己心靈深處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吧!

 

參考資料: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arrow
arrow

    Jesus 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